出差连轴工作7天,走访经停了10个城市。昨天登机回澳洲前,偷得半日闲,游览了无锡名园寄畅园。
我一直很想来寄畅园一游。
一个原因是本园有一处精彩而大气的设计:园林背靠惠山,借景锡山,可看到山顶的宋代古塔龙光塔。锡山、古塔的远近、大小、山势、塔型,还有在院内湖水中的倒影无不恰到好处,好似一处安排得当的宋代山水画,清清淡淡,却气韵灵动。当然,这只是开始,妙就妙在,湖畔堆叠的假山,首迎锡山、尾向惠山,似乎与锡、惠二山一脉相连。把假山做成犹如真山的余脉,这种“虽为人作,宛若天开”的效果,在后代,特别是晚明和清朝那些越来越繁复做作的园林中,基本很难见到了。
另一个原因则是寄畅园的主人,秦氏家族,竟然一直保有此园,历经明、清两朝和民国时期!这在中国园林史,甚至是“中国地产史”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孤例。是什么样的家学、智慧与运道才能让一个家族历经400余年而不衰?!
最重要的原因:寄畅园是园林大师李正先生耗20年心力逐步修缮完成的。古典园林的修复,相当复杂。再加上园林数遭兵燹,十年浩劫中的破坏,再有建国初期过度而粗糙的修复,以及沦为民宅后对古树、景观的损耗,几乎到了无从下手的程度。李老一方面查阅了大量古籍,以清代《寄畅园图》为蓝本,通盘考虑全园布局的气机贯通,修旧如旧;另一方面,又根据实际情况,将美人石和碑亭等做位移调整,解决了原来动线受阻等问题,做到了存人文而尽地宜。
李老晚年在墨尔本定居期间,我曾有幸与他家宴、陪他出游、听他讲故事,并在设计上请教他的指点。如今老先生已驾鹤西去,游园思人,让人不觉伤怀。
陪我游览的年轻同事是无锡本地人,竟不知寄畅园实为江南文人园林中的上品之作。他在园中发愿说要捡起停练多年的毛笔书法。是否真会练起来不得而知,但经典园林让人们想要修身进德的感召力可见一斑。